Envoyer [A A]

Législatives : Macron redessine la carte politique de la France

French.china.org.cn | Mis à jour le 21. 06. 2017 | Mots clés : Macron

 

马克龙“一党独大”重绘法国政治版图

 

 

法国国民议会选举61118日分两轮投票进行。正如民调所预测的那样,一个月前刚刚取得总统大选胜利的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再接再厉,他创建的共和国前进党获得绝对多数的议席,成为新一届国民议会中的第一大党。马克龙“一党独大”的局面颠覆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传统格局,重新绘制了法国的政治版图。

如果议会多数派不是拥护总统的政党,那么总统同这个多数派组建的政府则因政见不同而产生矛盾,总统的权力将极大地被削弱,这就是所谓“共治”。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共治”,时任总统密特朗和希拉克的作用都受到了极大制约。

马克龙当选总统前后,舆论曾担心他一年前创建的前进党因根基很浅而难以在立法选举中取胜。如是,马克龙则将是一个“弱势总统”,很难在治国理政上有所作为。

名副其实的“强势总统”

然而,如同民调所预期的那样,马克龙的前进党(现改名为共和国前进党)在立法选举中大获全胜,获得议会中319个席位,超过了半数(总数是577个)。与共和国前进党结盟的民主运动党获得41个席位,两者相加则达到350个席位。这是自1993年以来,总统多数派联盟在议会赢得席位最多的一次,马克龙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强势总统。

马克龙不仅赢得议会多数派地位,而且所拥有的350个席位远远超过了名列第二的共和党,共和党及右翼小党共计126个席位。差距之大,更加凸显马克龙在议会内“一党独大”的绝对优势,这是近些年来少见的现象。

共和国前进党能够一跃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这和马克龙的竞选战略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国民议会内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左翼社会党和右翼共和党。马克龙便是从分化和瓦解社会党和共和党来赢得机会的。马克龙曾经在社会党政府内担任过经济部长,他的治国理念得到社会党内改革派的认可和支持。在立法选举中,社会党内一批重量级人物投向马克龙,致使社会党在竞选中因分裂而失利。

右翼共和党原本是最有希望在这次立法选举中东山再起的,也是对马克龙构成威胁最大的政党。为此,马克龙当选总统后立即从共和党中挑选出爱德华·菲利普为政府总理,同时任命两位共和党知名人士出任政府负责经济事务的部长。马克龙对共和党的“拉拢”手段立竿见影,引发共和党内不断出现“倒戈”,一百多名共和党人士曾联名发出呼吁,要求共和党积极回应马克龙“伸出的手”。马克龙从共和党那里赢得了不少选票。正如马克龙自己所说,“我是通过张开臂膀来颠覆他们的”。马克龙的分化瓦解彻底颠覆了国民议会内的传统格局。 

民意所向也是马克龙取胜的一大原因。马克龙在总统大选中能够淘汰所有传统左右翼候选人是人心思变的结果,而他能够最后击败极右翼候选人也是民众对这位新人充满期望的最后选择。因此,在立法选举中,理智的法国人愿意给马克龙一次“不受约束”地施展才能的机会,因为马克龙曾郑重许诺,要通过“变革”来改变法国命运。《费加罗报》社论指出,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责任。现在,马克龙拥有了实施改革的一切必要权力,接下来就是看他如何动作了。 

法国政治版图新特点

马克龙开创的“一党独大”局面,彻底改变了法国传统的政治格局。首先,传统左右翼政党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第五共和国创建以来,国民议会内的基本格局是左右阵线对峙、轮流坐庄。这个格局被称为“两极化的多党体制”。马克龙的异军突起,把主流政党置于边缘地位。共和党虽然保留了主要反对党地位,但是缺乏同多数派较量的实力。曾经是政坛第一大党的社会党在本次总统大选和立法选举的两次较量中遭受重创,总统大选得票率只有6.3%,立法选举中获得的席位从2012年的331个下滑到本次的29个。曾长期占据议会中央位置的传统左右翼党派均黯然退居边缘位置。

其次,中间派成为议会的主要力量。马克龙的政治取向是“不左不右”,因此他创建的的共和国前进党占据的是中间派空间,而与马克龙结盟的民主运动则是法国最有实力的中间派力量,这两个党在新的议会中以60%以上的席位数量成为议会内支持总统的多数派,占据了议会的中央位置。法国中间派力量第一次在议会占据核心地位,这是法国新的政治版图中一个显著特点。

第三,极右翼和激进左翼处于边缘地位。极右翼勒庞在本次选举季中可谓高开低走。总统大选中,她的呼声极高,甚至同马克龙对决。但是,立法选举中表现一般,勒庞本人第一次当选进入议会,而国民阵线只获得了8个席位,还没有达到建立议会党团小组(至少15名议员)的目标。激进左翼“不屈服的法国”获得了17个席位,取得了设立议会党团小组的资格,在议会内有了更多话语权。不过,这些党在法国新的政治版图中依然处于边缘地位。(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沈孝泉)

Suivez China.org.cn sur Twitter et Facebook pour rejoindre la conversation.
   Précédent   1   2  


Source: french.china.org.cn

Réagir à cet article

Votre commentaire
Pseudonyme
Anonyme
Les dernières réactions (0)

Les articles les plus 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