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
农业信息化专家陈天恩:农业信息化创新驱动中国农业现代化
中国网12月21日讯(记者 张田丁)深山农产品一键购、生鲜当日送达、智能化果蔬种植,温室智能化通风、精准控温控湿,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词:“农业信息化”。我国信息化产业日新月异,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农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
近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工程部主任陈天恩教授就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中国农业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给农民和广大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及中国农业信息化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等方面接受了中国网专访。
中国特色农业信息化走进百姓生活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
什么是农业信息化?这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陈天恩为记者做了详细解释,他指出,农业信息化就是利用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去开展农业生产经营,通过获取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关键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农业智能装备依据分析结果开展运用,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最终实现良好收益。现如今,中国还出现了很多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他们运用自己了解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去帮助他们所生活和成长的偏远地区,帮助当地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大城市,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随后,陈教授对当下民众关注的农业大数据做了简单介绍。他说,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包括了智能算法、模型、平台、标准和应用系统的开发等。对老百姓生活来讲,更多的价值体现在应用系统上,这些应用系统与我们生活的气息相关。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的一些应用系统,已经安装到家中的智能冰箱里,老百姓通过这些智能终端,在家里直接对一些优质的农产品下订单,我们的应用系统就保证它以最高的效率、最可靠的途径来获取这些农产品。应用系统之所以能做这些,是因为我们有一系列的大数据模型和智能算法,支撑着我们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确保品质和产量,并帮助农产品配送提升效率。从而为广大消费者及时享用新鲜安全的农产品提供保障。
陈天恩指出,过去几年,农业信息化跟农业现代化的融合不断加速,特别是2017年以来,这个势头更加明显。未来中国农业必然要靠科技来驱动,而信息化又是科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研究工作的核心是数据智能算法、模型、标准以及应用系统的开发,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会起到一个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陈天恩表示,早期中国农业发展借鉴了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思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信息化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我们发现,中国的农业发展必须结合我们的国情和农情。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给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体系参考,部分技术产品已经走向国外。
农业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
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就此,陈天恩强调,农业信息化在扶贫工作中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做地区扶贫,首先要做的就是扶持当地的产业,让当地的民众有工作可以做,这才是可持续解决扶贫的问题。农业信息化从两个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其一,农产品电商帮助很多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城市,为当地农户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其二,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实际上是自然环境恶劣和自然资源困乏所造成,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农业信息化驱动的新型生产方式正在逐步改善这些难题,为早日脱贫做着不懈努力。
中国农业科技应用研究成果亟待推广
陈天恩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国农民对于信息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信息化或者信息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陈教授认为,首先,要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利用水平的差距,尽快帮助农民提升利用信息化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了解农业信息化为他们带来的实质性价值,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中去。
同时,陈天恩指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还需不断努力,目前最迫切的是两方面,一是提高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水平;二是提高相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力度。他建议国家在这两方面要持续加大投入。
回顾2017 展望2018
即将过去的一年对陈天恩来说是感受深刻的一年,农业信息化跟农业现代化两化融合不断提速,越来越多的农业信息技术在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举例说,在我国北方,蔬菜都是靠温室来种植,在这些种蔬菜的温室里,一些智能化的装备,特别是智能化通风系统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农民对此非常认可,不仅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还让蔬菜的生长处在一个更合理的温湿度环境中,减少了病虫害,提升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创造了良好收益。
陈天恩研究员是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工程部主任,还是国家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国家农业传感网标准工作组、农业部农业大数据工作组专家以及多个机构的特聘专家,在农业大数据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2017年对陈天恩来说也是收获颇丰的一年,他所带领的团队历时5年完成了农业大数据技术平台的研发,这个平台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第一次实现了多源异构的复杂农业数据能根据需要、灵活地服务于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类人员。陈教授透露:“这个数据平台是目前全国领先的综合性农业大数据技术支撑平台,未来三年将打造为全国农业物联网数据的公共服务平台,相关工作今年已经启动。目前,我国农产品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已经深度全球融入农产品供应网络,我们不但要保证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还会关注全球农业生产的情况,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展望2018年,陈教授最大的愿望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农业发展中开始发挥切实作用。近几年,人工智能是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技术发展很快。因此,应该努力将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通过农业人工智能相关的算法或应用系统,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获得更多便利。
Source:french.china.org.cn |